您好,欢迎访问咸宁旅游资讯网!今天是2015年11月20日 Fri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初识咸宁 - 咸宁符号

在幕阜山脉北麓,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有一块绿意葱茏的地方。地图上,它看起来就像一片田径舒展的棠叶,又像是一只展翅翱翔的苍鹰。万里长 江和幕阜山脉之间,她以“滨江靠山、邻边沿线”的区位交通优势、“山清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生态魅力名闻遐迩、这个地方就是湖北咸宁。

“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 “一道出遥岑,潺谖古到今。雪天声泻玉,月夜影摇金。岁旱施功大,民疴被泽深。浮丘与轩帝,仙迹可追寻。”

咸宁温泉又名沸潭,古称为“温泉虹影”。温泉水温度介于56℃至62℃,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呈淡黄色、无沉淀物,感官好,水中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 元素,极具医疗养生价值。2011年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命名咸宁为全国“中国温泉之城”,“一城十二泉”美誉天下。

咸宁温泉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有地母造温泉、铁拐李拜寿温泉等神话传说。据《咸宁市地名志》记载,“咸宁温泉早在唐代就已著称,宋时‘温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传宋仁宗赵祯南 游时曾到来此(温泉镇)洗过温泉澡”。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 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地下热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钻孔揭露后成为自溢井,水位、温度、 水质情况变化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较为稳定。

梦蝶泉-三江温泉

状元泉-温泉谷

栖凤泉-碧桂园温泉

太乙泉-太乙温泉

逍遥泉-楚天瑶池温泉

浴恩泉-长印温泉

沸波泉-汉商温泉

二乔泉-嘉鱼山湖温泉

御风泉-赤壁龙佑温泉

桃溪泉-崇阳浪口温泉

天香泉-温泉国际

奔月泉-叠水湾温泉

颐养汤泉·十二泉家福专题

桂花!亦称“木樨”“岩桂”“九里香”。自古以来,桂花神兽中国人的喜爱,一向被视作高洁、吉祥、荣誉的象征。

中国桂花之乡——咸安区桂花镇,位于咸宁市东南部。该镇桂花素以面积大、品种全、产量高、花质好、古桂多而著称。2000年国家林业部、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华桂花之乡”,栽种 桂花历史悠久,桂花树品种齐全,有金、银、丹、铁、四季、月月桂等9个品种桂,共有桂花树150余万株,现存少量千年古桂。年产鲜花20万公斤以上。全镇现有桂花苗圃2000亩,桂花苗6000万株, 可供春秋两季移栽。发展桂花具有经济、生态双重效益,也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

咸安桂花传说从天上来,当地老百姓常说桂花时“月里嫦娥播的种,山中仙女育的秧”。这里的桂花以其花多、花密、朵大、瓣厚、色鲜、香浓闻名全国。经科学配方生产出来的“八月桂牌” 桂花露、桂花米酒、桂花酒、糖桂花、纯桂花、桂花蜂蜜、桂花糕、桂花茶、桂花八宝茶等系列产品,是天然正宗的绿色食品,畅销全国各地。

咸宁市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载,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途经咸宁写下了“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的美妙诗句。500年前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

在几千年的相伴相依中,咸宁人将桂花引为知己,不但爱桂、咏桂,二乔品味到了桂文化的神韵。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咸宁人中秋宴喜欢以桂花酒佐食,一家人吃着桂花月饼贺团圆。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咸安的花农们还会举行隆重的中秋民俗祭奠活动,在中秋月圆之夜“守月华”“祭嫦娥”,祈求天降雨露,确保当年桂花能有好的收成。

桂花是咸宁的秋魂。走在市区的大道上,行人时时会被沁人的缕缕桂花香魂迷醉。

桂花博物馆

咸宁桂花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桂花为主题的博览馆,于2010年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状元阁景点 正式开放。博览馆集中展示了桂花科普知识,以及咸宁的桂花文化。

博览馆一楼是桂花科普知识和中国桂花文化展区,分上、中、下三层。二楼则是桂花产品和咸 宁桂花文化展区。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各种桂花产品以及独具地域特色的桂花文化。

前往咸宁观赏桂花的最佳时期为:每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下旬。

咸宁有万顷茶园,千年茶史。当地民风崇尚:不可一日无友,不可一日无酒,不可一日无茶。咸宁人自古就有施茶美德,咸安的施茶者尤多,于村头于桥畔于山腰于旷野,共设有“九路六十二 茶亭”。不过,咸宁的茶不是寂寂无名之茶,是有过大作为的。毛泽东第一次到苏联。送给斯大林70寿辰的贺礼有茶叶,这茶叶就是产自羊楼洞的砖茶。赤壁一古民宅有对联曰“穿牖而来,夏日清 风冬日梅;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茶。”

羊楼洞古镇说到咸宁的茶,就不得不说说咸宁的羊楼洞古镇。

羊楼洞是“松峰茶”的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羊楼洞就开始 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羊楼洞茶马古道始于宋,繁荣于明清。明 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 商旅店铺。“洞茶”远销边疆和海外,羊楼洞誉称“小汉口”。羊楼洞所产青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 为识”,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 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它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 汽高温压制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 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

羊楼洞古镇在中国茶业发展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三百年前,万里茶路沿途的国家把羊楼洞作为 对中国茶的理解。这片面积不足0.7平方公里的土地,汇集了来自各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精英 商贾,行成了一个人口逾四万的“中国大茶市”。

咸宁种植楠竹传说有5千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代的咸宁志书上就有“竹影蟾光洁、桂影有余光”、“月来窗写竹,风过彻梳荃”的诗句。清末至民国初年,咸宁楠竹已遍布全境。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咸宁的楠竹为革命作出过贡献。北洋军阀在汀泗桥失败后,向北退守咸宁城,由于时遇汛期,咸宁城外围的西河水深面阔使北伐军攻城造成极大困难。这时,咸宁工农协会在聂洪钧的带领下,用楠竹钉成数百艘竹排,架起浮桥;用竹筒装水送饭;用竹笋壳打草鞋送给北伐军;抬着竹担架抢伤员,为北伐军攻咸宁城创造了有利条件。1938年日寇侵占咸宁后,境内西北部的贺胜、横沟、官埠、张公、甘棠等平丘地域因处铁路、公路沿线,竹林被毁坏一空,幸存的楠竹林,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低矮山区。 到1949年解放前夕,楠竹总面积不足10万亩,蓄积量为681万根。

星星竹海星星竹海四季景色迥异。春天,望春花开,百鸟争鸣,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夏天,新竹抽梢,枝叶婆娑,婀娜多姿,青翠欲滴;秋季,天高云淡,风清月明,竹海莽莽,波澜起 伏;冬时,大雪初霁,遍地修篁,琼枝玉叶,风光旖旎。八方游客四季游览竹海,无不春浓,夏凉,秋暖之感。置身万顷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又 似柔情似水的少女;漫步竹林深处,俩旁翠竹夹道,竹叶轻拂面颊,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典雅。难怪现代诗人郭小川呢称:“楠竹如同少女,可亲,可吻,可恋,可爱。”

登上氤氲蒙蒙的花纹山,居高临下,星星竹还风光尽收眼前,远看“茫茫竹海,碧波排空,铺向天边,近看粗壮楠竹,巷翠挺拔,指云擎日”,每当山间微风吹起,那竹尾向空中扬去,像孔雀 的尾巴,像翡翠的喷泉。八方游客四时观竹林,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的战士,给人一种凛冽、不可侵犯的神圣之感,而弯弯的新竹,又似柔情似水的少女;漫步竹林深处,两旁翠竹夹道, 竹叶轻轻拂面,显出万般的温柔、宁静、幽邃,置身山涧,迎面而来的是带着竹子清香的山风。

苎麻,属荨麻科植物。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苎麻是咸宁传统的特色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苎麻之乡"的美誉,是出口外销商品麻的主要基地,在国际 市场上颇负盛名。作为全国三大苎麻产区之一的咸宁,应把苎麻产生化经营作为咸宁发展特色农业的经济增长亮点。咸宁市苎麻主栽品种为“细叶绿”,占苎麻面积85%。。原麻产量22993吨;原麻 产值20694万元,居全市经济作物之首。主要分布在赤壁、嘉鱼、咸安三个主产麻县市区,现已形成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苎麻种植业带。

近年来,重点产麻乡镇到中国麻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引进“湘苎2号”、“湘苎3号”、“华苎4号”等苎麻良种。这些良种植株高、茎杆粗、产量高、品质好、单产原麻高达500斤以 上,深受麻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