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节庆文化宝藏传统美食
史书记载,划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划龙舟不仅是一种 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端午节前后,嘉鱼各 乡镇都会举行龙舟大赛,以这一传统活动来庆祝传统佳节
每逢仲秋季节,在享誉中华的桂花之乡-咸安,漫山遍野都能看到一群群装红着绿 的男女,他们拉着布棚,手执长杆,攀上桂树,或摇曳枝头,或持杆击花,呈现一幅 花农喜采桂花的丰收景象。朵朵花瓣飘落在洁白的布棚上,阵阵花香随风飘撒在百里 内外,如堆金叠玉,似溢彩流香,好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画面!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咸安区大屋雷的花农们为求雨会祭月。据说,有雨水时桂花花 瓣更容易被打落,所以花农们期盼采花期下毛毛雨,桂乡人称“桂花雨”。这种活动 后逐渐形成中秋节的《守月华》。
舞龙——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
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舞狮——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
典活动,都会舞狮助庆祈求吉利,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1976年于崇阳县白霓镇出土,是当今出土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鼓,也是我国仅 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 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呜嘟,乐器名。原名“叫叽儿”,本是古时牌洲湾牧童自制的泥哨。历史可追溯自27 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音色浑厚穿透尤善表现幽远飘逸、古朴的意境,是我国迄 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首批湖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琴戏是崇阳群众自创自娱自乐的民间戏曲剧种,在崇阳传承发展有200余年的历史, 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琴”是民间艺人用梨木、 南竹筒、蛇皮等制作的琴杆短筒长,琴轴似板胡,琴筒似京胡,琴弓与二胡一样,艺 人称之为“提琴”。
脚盆鼓的型制极为形象、简洁,几乎就是当地民间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实复制。在 演变进化中,尽管它的演奏场合得到了很大扩充,装饰也融入了其它多门类艺术,但 其“脚盆”型制却一成不变,以至形成具有广泛基础和高度认同的传承遗风,迄今近 1800年。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黄龙山牮楼咀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火纸。 黄龙牮纸以楠竹为原料,纸张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吸水力强,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 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祭祀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拍打舞,亦称“手拍舞”,是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自娱性舞蹈,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 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 旦”节奏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 通山县地广人稀,农忙时人们便集体劳动,通常会打鼓唱歌,激发出一派热火朝天的 劳动场面。随着年代变迁,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